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產學研做不好我們高校自己要先檢討

來源:《南方都市報》

宋永華

1964年出生于中國四川省巴中市。電力系統專家,歐洲科學院院士(外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電力系統領域的研究,將混沌理論引入電力系統穩定分析,推動了非線性微分代數方程解析理論的發展並開創了該理論在電力系統的應用。

1984年,宋永華獲得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得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2002年被英國布魯內爾大學授予科學博士學位;2014年被英國巴斯大學授予名譽工程博士學位,2019年被英國愛丁堡大學授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現任澳門大學校長,同時為澳大講座教授及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在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被擺在重要位置,“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亦被寄予厚望。而澳門大學作為澳門唯一一所綜合性公立大學、大灣區高校的最重要代表之一,無疑將在其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如何推動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如何發揮三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作用?澳門大學希望在大灣區建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未來是否會到大灣區其他城市辦分校?……近日,南都記者就此專訪了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

談成果轉化
高校要形成閉環支持轉化

南都: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不遺餘力地推動產學研結合,但效果不如預期,你怎麼看?
宋永華:產學研做不好,首先我們高校自己要檢討,特別是在支持政策方面。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沒有相關的政策去鼓勵師生讓他們的創新成果走向市場;即便有了專利,也沒有資源或者沒有這個積極性去推動。
在走向市場中我們要怎麼支持培養他們?創新創業跟在學校里做研究和教書育人不一樣,公司怎麼成立運作、市場怎麼合作?我們的教授可能不是十分清楚,這不是他們的專長。

南都:那麼你認為,高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在哪兒?
宋永華:首先高校要練好內功,建立相關的政策鼓勵和引導師生將研究成果推向市場,讓老師有積極性。而政策的穩定性、連貫性、一致性非常重要,不能一年一個樣,要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另外,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和支撐甚至培訓,所以要建立一個支持這些政策、制度落地的服務機構。
從申請專利,到專利的轉化,再到知識產權的分成,以及孵化的企業股權落地等,這是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果有一環沒連接上就做不好。所以我希望,高校一定要形成一個閉環的完整體系來支持,而不是只聚焦在中間某個環節。

南都:為了讓激勵政策落地,高校是否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宋永華:是的。比如,我們將原來的研究事務辦公室改革成為研究服務及知識轉移辦公室,以明確科技成果產權歸屬。其中,專利如果是通過學校去申請,老師的職務發明50%歸個人,50%歸學校,如果老師自己去申請,70%歸個人30%歸學校。我們還建立了協同創新研究院以招募孵化,成立了創新創業中心來專門提供培訓和前期孵化知識,目前已經孵化了30多家初創企業;2006年澳門大學成立了全資擁有的商業機構——澳大創科有限公司,可以代表大學以商業化的方式來和初創企業進行對接合作,實行動態化收益分配。
在他們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澳大還會為他們搭建平台。比如,今年3月,通過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澳大在橫琴新區設立首個在內地的產學研基地正式啓動建設,培養新興產業。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逐漸通過申請專利、授權許可、開辦衍生公司和提供咨詢服務等方式,為有意將科技成果商業化的科研人員提供幫助,而這一個鏈條是不可缺少的,我們花了很多功夫進行調研,今年初已經形成完整的體系。

南都:孵化之後,澳大還會給予支持嗎?
宋永華:後端我們就是做一些政策支持,但是他們本身要有能力,最後成不成功還要拿去市場裡面檢驗。

南都:怎麼平衡老師出去創業和教學之間的矛盾?

宋永華:我認為,作為大學老師,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在人才培養、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個方面。澳門大學有明確規定,如果知識產權進行了產業化,教師可以在企業融入股份甚至擔任技術顧問,但不能到企業去任高管等職。我希望教授們還是要在實驗室不斷地創造新的成果,因為這也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和責任。

談自身優勢
中西交融坐擁三大重點實驗室

南都:澳門大學擁有三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藥質量、集成電路和智慧城市物聯網,這不僅是我國重點布局的前沿領域,也是其他國家追逐的熱點,實驗室為何會選擇落戶澳門大學?
宋永華:我認為這是源於澳門大學的獨特優勢。第一,澳門大學有著最重要的基因——多元化和國際化,這滲透在辦學理念、教學管理等方面,這些基因又源於澳門有著400多年的中西交融與合作的歷史;第二,在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澳門大學有著先進的硬件設施和優秀雄厚的師資力量;第三,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由於澳門大學是珠江西岸實力最強的高校,對整個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和科創事業有著強勁的引領作用。
上述三個行業需要前沿的國際合作、國際交流、國際人才,相較于內地大學,澳門大學有著更優越的條件。比如,在國際合作和交流方面,我們是全英文授課,師資來自全世界,合作伙伴來自全世界,這個就是優勢。當然,這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定位、要求和發揮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在澳門大學布局的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均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緊扣國家政策和澳門的地理環境優勢,二是發揮澳大的獨特作用。

南都:能具體談談澳門大學是怎樣發揮自身獨特作用的?
宋永華:以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最大問題在於標準能否得到其他國家認可。中醫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穩定性都需有科學的保證。除了借助現代科學儀器,還要保證讓西方人能看懂、理解,那麼就需要採用通用語言——英語。我們中藥質量研究院培養人才都用英語,還主編了唯一一本中醫科學的英文雜誌。如此一來,中醫藥的理論、有效性或者我們的新發明才得以“走出去”。
另外,中醫藥的標準是開放體系,我們不斷努力,和歐盟、美國的藥典委員會共同建立了十多個重要的標準,還和世界衛生組織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南都:澳門面積雖不大,但經濟卻高度發達,智慧城市物聯網實驗室會先拿出“澳門方案”嗎?
宋永華:未來城市在舒適性、安全性、環保性等方面將面臨很多挑戰,需要採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來處理城市的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等問題。澳門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地域不大,也有很多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國家把重點實驗室放在這裡,進行某些試點實驗時,可以率先看到成效和問題。
另外,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中,作為城市群的建設重點,我們要提出的不只是澳門方案,而是要開創一些公共的、關鍵的、基礎的理論和技術。比如,從技術方面來說,智慧城市建設最重要的首先是智能傳感和網絡,其次是城市大數據和智能技術,這些技術既要能在中國其他城市推廣,又要具備世界領先性。
所以,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肩負著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重要作用。

談服務與融合
融入大灣區爭取各方資源

南都:中央已經允許科研資金“過河”以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請問澳門大學是否也有申請項目?
宋永華: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申請了幾十項科技部和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科研資金,以及十多項廣東省的科技項目。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澳門的定位是“一平台一中心一基地”,一平台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一中心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一基地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在這樣的定位下,澳門大學要更好地立足澳門、建設澳門,融入灣區,面向全國,服務國家。
未來在融入大灣區的過程中,我們也將更大力度去爭取國家、廣東省以及大灣區的支持,提升澳門大學的辦學水平,爭取一些項目儘快服務大灣區乃至國家。通過這種高度融合,既將澳大的優勢發揮好又能反饋社會。

南都:澳門大學希望在大灣區建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宋永華:珠江西岸在高等教育和科創方面還有待發展,而澳門大學是珠江西岸實力最強的高校,這賦予了我們相應的責任和使命。前面已經提到,我們希望能夠引領珠江西岸的高等教育和科創發展。
同時,我們也在推動大灣區高校的科研合作。去年,澳大與中山大學成立了教育部聯合重點實驗室,又參與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金融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現代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聯盟、粵港澳超算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幹細胞與精准醫療戰略合作聯盟,以及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
此外,我們正在聯合珠江西岸各地的政府、科技單位、科技企業,希望“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這個科創走廊能夠再回到廣州,形成一個閉環。最終,通過西岸的合作、和東岸的對接,能夠共同推進整個大灣區的發展。

南都:對於未來創新發展,澳門大學是怎樣的思路?
宋永華:我們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和計劃。我認為,協同創新很重要。內地政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力度是很大的,我們每去一個地方拜訪時,除了當地的學校、企業,還會拜訪書記或者市長,他們也非常支持,常常把科技局、教育局的領導叫到一起座談。

南都:目前香港有不少高校去大灣區其他城市開分校或者合作辦學,澳門大學是否也有這樣的計劃?
宋永華: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經驗,借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我大半部分人生都在做一件事情:推動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我在英國18年,當過利物浦大學的副校長,其間推動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學和利物浦大學的合辦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後來回到內地,我建立了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教育的合作與交流,對人才培養非常重要。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澳門特區政府也明確表態,支持澳門高校到大灣區合作辦學。所以,澳門大學一定會響應大灣區的號召,配合特區政府的政策,積極探索合作辦學。

談人才培養
國際化人才要有胸襟和擔當

南都:在培養人才方面,你的理念是什麼?你認為當前高校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才來適應形勢變化?
宋永華:最核心的是要培養人才的家國情懷。對自己的國家、地區和民族必須有感情才能有貢獻。像澳門大學,本科生75%以上是澳門當地學生。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愛國愛澳、“一國兩制”的建設者,要在培養過程中體現這些素質,這個定位是基礎條件。
在這個基礎上,由於澳門是個國際性都市,現代人才必須要有國際視野。不管是在澳門還是在大灣區,很重要的一個優勢就是對外開放,所以人才必須要適應所處行業和專業領域的國際化發展趨勢。當然,學生的國際視野也包括要走出澳門,去其他城市看看,像上海、北京、杭州,還要到不太發達的地方,像寧夏、貴州。
其次,要有全球的競爭力。像澳門大學的全球競爭力就是多元文化、多語言,我們希望同學們畢業時能學會“三文四語”:中文、英文、葡文+粵語,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還要有創新能力。不論在什麼地方工作,都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人一說起創新,就以為是去辦企業,這太狹隘了。澳門大學培養人才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就是全能教育,不只是培養他們找到工作,而是在事情變化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適應並學會解決方法。
最後,要有世界擔當,要有胸懷去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現在很多問題、矛盾、挑戰都是全球性的,要對自己的地區、民族負責任,就必須有擔當精神。例如,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澳門是一個賭城,賭博成癮就是一個問題。我們澳門大學就此曾推出過一個用腦科學研究成癮的項目,事實上,除了賭博之外,上網、喝酒、毒品等都有成癮問題。如果能解決賭博成癮,對很多其他成癮問題的解決也提供了幫助。

南都:聽你的描述,國際化的人才就是要用國際化視野來解決一些“小問題”?
宋永華:看似是小問題,實際是大問題。如果你只看到現在的問題,沒有看到未來的問題,在人才的競爭中就很容易過時。我們說的是,要培養國際化的人才,以上的素質必須要具備。

南都:據瞭解,澳門大學也把培育中葡雙語人才作為重中之重,目前中葡雙語人才的需求量大嗎?
宋永華:澳門大學是除葡萄牙和巴西之外最大的葡語教學基地,不僅為澳門培養人才,也為其他地區培養人才,目前對於中葡雙語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今年舉辦的澳門大學第33屆葡語夏令營,共接納了500多人,以往大概是兩三百人。

南都:接下來在培養中葡雙語人才方面有何計劃?
宋永華:首先要把語言和其他方面結合起來進行培養。舉個例子,我們的法學院有中葡雙語的法律人才培養,我去莫桑比克時發現,他們最好的大學國際部主任是澳大法學博士,他們法學院里最厲害的幾個教授都是澳大培養的。
我們的中葡雙語中心是中葡並重的,國家教育部也在這裡設立了孔子學院,主要是以葡語進行中文教學和中華文化的傳播。未來,還將進一步加大和葡語系國家合作交流力度,這也是澳門大學對外合作交流的重點方向。

校長說

從申請專利,到專利的轉化,再到知識產權的分成,以及孵化的企業股權落地等,這是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果有一環沒連接上就做不好。所以我希望,高校一定要形成一個閉環的完整體系來支持,而不是只聚焦在中間某個環節。

作為大學老師,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在人才培養、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個方面。我希望教授們還是要在實驗室不斷地創造新的成果,因為這也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和責任。

記者觀察

身兼三個角色 他都十分熱愛
說實話,這次專訪宋永華如此順利出乎意料之外。
去年8月,記者參加了中央網信辦組織的一次走訪,首次採訪了宋永華。當時採訪團人數衆多,只能匆匆提問,從他“臨場發揮”的回答中,足見其學識。採訪結束後,約他專訪,竟爽快答應。
原以為當時是出于禮貌的應允,沒想時隔近一年,當記者聯繫他提出專訪時,對方當即“履約”。
在此次專訪中,宋永華思維敏捷、侃侃而談。說起澳門大學的優勢如數家珍,談到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情真意切。他既是高校的管理者,又是電氣工程領域的科學家,還是教書育人的園丁,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他對這三個角色都十分熱愛。
就在不久前,宋永華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是歐盟“國家科學院”和法定科學顧問,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以及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其中包括多名諾貝爾獎、圖靈獎和菲爾茲獎的獲得者。
由於曾長期在英國和內地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工作和擔任領導崗位,宋永華擁有豐富的大學高層管理經驗,熟悉歐美和亞洲高等院校的辦學和運作模式,在推動大學國際化和促進高校國際合作方面成績甚豐。他在出任澳門大學校長時曾說,“國家和澳門經濟發展迅速,我希望能把自己積累多年的教學和高校管理經驗帶來澳門,為國家和澳門培養人才做點貢獻。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採寫:南都記者 馮蕓清 實習生 余雨菲
攝影:實習生 譚智泓 南都記者 馮宙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