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融入灣區主動作為 攜手共築人才高地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融入灣區主動作為 攜手共築人才高地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融入灣區主動作為 攜手共築人才高地

來源: 金羊網

去年暑假,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研究生韓幸芸到中國工商銀行珠海橫琴支行實習,度過了一個充實的假期。源於學校的鼓勵和支持,像韓幸芸這樣在大灣區跨境實習的澳門大學學生越來越多。同時,跨境赴澳門學習的學子也日益增多。澳門大學上學年錄取了270多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學生,比前年增加一倍。據瞭解,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大學已在多方面展開工作,包括與大灣區院校共育人才、吸引人才留澳發展、培養中葡雙語人才、提供創業創新孵化平臺等。

 

近日,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將積極推動澳門大學發揮優勢,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科教合作當中”,並助推澳門建設“大灣區西岸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高地”。

大灣區內高校加強科教合作是必然趨勢

“粵港澳已成立高校聯盟,共有28所高等院校。同時,大灣區也有多個包括高校在內的合作組織,如大灣區幹細胞與精准醫療戰略合作聯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大聯盟、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金融聯盟等。”宋永華表示,“改革引領,創新驅動”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基本原則的第一條,這條原則於高校科教合作而言,就是勇於創新,大膽探索更多可行的合作模式和機制。他認為,大灣區內高校之間全面加強科教合作是必然趨勢。

宋永華說,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進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的高校有12所,“澳門暫時只有澳門大學一所,在配合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方面,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他表示,澳門大學將秉持“立足澳門,融入灣區,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配合特區,主動作為,開放共建”原則,把教育和人才培養放在首位,並提質科研創新,助力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及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助推澳門建設“大灣區西岸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高地”。

助力科研團隊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項目

目前,澳門共有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三所設在澳門大學,且已與內地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實驗室建設,其中一些領域的科研能力較突出。如電腦科學、工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社會科學總論及臨床醫學五大學科領域科研成果被引用次數達國際排名前1%。

宋永華也談到,目前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的條件和空間相對有限,規劃綱要的實施將進一步促進大灣區高校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分享。澳門大學將加快推動產學研機制完善,進一步加強與其他高校的教育、科研和成果轉化合作,更好服務灣區的建設和發展。他表示,澳門大學已設立研究服務及知識轉移辦公室,正積極推進研究成果應用,協助校內科研團隊扎實推進科技創新,爭取參與更多與國家級科研平臺相關的建設,並助力科研團隊申請和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項目及申報跨境科研資金。

培養高端人才為灣區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合作辦學也是澳門大學融入大灣區建設的迫切要求。宋永華強調,該校近年來一直致力促進高校合作,以及與科研機構和企業緊密合作,共育人才。“合作領域涵蓋生物醫學、物理和中醫藥研究等,包括和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設博士生聯合培養專案;與深圳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開設本科交換生項目。”澳大還先後與香港浸會大學、中山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開展新的長期合作計畫。

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灣區,需要強化各類人才的支撐。宋永華認為,深化粵港澳高校合作可以為大灣區的建設提供持續性的創新發展動力源。“通過和高校間、科研院所間的交流合作,澳門大學著力培養創新型、國際化的高端人才,努力為大灣區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同時,他提到,粵港澳三地體制機制存在一定差異,客觀上給高等教育合作深化帶來一定限制,建議不斷加強協調、磋商,甚至組建協調機構,完善溝通機制。

宋永華強調,大灣區高校之間應加強優勢互補、資源分享,通過機制創新,便利科研人員往來,促進科研項目合作,推動粵港澳高校聯合“引進來”“走出去”,共同打造大灣區國際化人才高地。

2019/03/14

2019-05-29T08:38:57+00:00